新闻稿
教科文组织新指定16个世界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迄今已创立10周年,其成员都是公认具有重要地质遗产价值的地点,那里的岩层、山脉、火山、岩洞峡谷、化石遗址、远古沙漠景观,皆见证了地球的历史、演化和气候变迁。地质公园还是自然保护与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当地和土着社区提供弘扬文化与技艺的空间。
10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已成为地质遗产保护的典范。但它们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支持教育项目,促进可持续旅游,并通过地方与土着社区的积极参与,使知识与传统得到传承。例如在冰岛的卡特拉地质公园,当地学校积极参与在园区内开展的科研,共同探索火山与冰川系统留下的熔岩流与黑沙滩等自然印记。

每年,在国际专家组成的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评估加入申请之后,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审议决定新增成员名单。
新认定的16处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朝鲜(此为该国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标志着其在与中国共享山系的保护工作中迈出重要一步)、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挪威、韩国、沙特阿拉伯(该国首次,2个地质公园入选)、西班牙、英国和越南。
教科文组织持续在世界地质公园较为稀少的地区——尤其是非洲、阿拉伯国家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推广这一项目,通过促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专家考察、针对性培训课程、个案咨询,指导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准备工作。
本次新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为:
中国:坎布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坎布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拥有由复杂地质过程塑造的壮丽地质地貌。地质公园亮点包括保存极为完好的麦秀古火山群,以及世界第6长河黄河。地质公园在保护这些丰富地质遗产的同时,还在当地河流防灾减灾、预警系统与预报协调,以及洪水和山体滑坡应急知识普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与传统深深植根于坎布拉的自然风貌之中,古老的藏族遗产为科学方法注入丰厚底蕴。建于14世纪的隆务寺中,一幅传统藏族唐卡壁画描绘了地球演化的故事:山峰崛起、火山喷发、海洋形成,动物与人类安居其中,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这一主题在当地民众信仰中有着深厚根基。融合科学解读与文化叙事,正是地质公园工作的重心之一。
中国:云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云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南部,出露的约2.5亿至2亿年前的地层记录了内陆海洋的消逝,以及取而代之的独特陆地环境的诞生。地质公园以含丰富的恐龙化石沉积层闻名,勘探发现的壮观“恐龙化石长城”绵延18公里,密布近1.7亿年前的化石。其中一段关键地层中含有约5000枚恐龙化石,为研究侏罗纪中期恐龙的演化提供了独特窗口。园区内还分布着长期溶蚀作用形成的雄伟喀斯特地貌,包括全球最深的天坑之一,垂直深度达335米。丰富的地貌景观使其成为重要的科研场所。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拥有2300余年的文化积淀,张飞庙、黎明古村、磐石城等历史文化遗产沿长江巧妙分布。园区还是土家族的聚居地,该族群保留着根雕、织锦、摆手舞等特色传统。为弘扬这些传统,地质公园携手当地社区支持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地方学校也已开设课程,向年轻一代传授相关知识。“土家女儿会”等活动及文化艺术交流,为社区提供了展示文化遗产、参与地质公园发展的重要平台。
朝鲜:白头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白头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朝鲜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拥有引人入胜的地质遗产,园内壮丽景观由火山喷发与冰川侵蚀共同塑造。白头山位于公园中心,是研究火山活动的重要基地。约公元1000年发生在这里的“千年大喷发”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最剧烈的火山爆发之一,火山灰远播至日本,塑造出一系列奇特地貌,如天池——一座海拔2190米的破火山口湖。喷发遗迹在这里仍清晰可见:温泉、碳化树木及将军峰岩盖的上升岩浆通道,为了解火山活动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宝贵视角。今天,地球物理学研究持续监测白头山火山带,其岩浆房与气体排放提供了火山持续活动数据。
数百年来,白头山被奉为祖山,象征尊严,具有深厚的精神与文化意义。这一敬畏之情体现在历代诗歌与游记中,如《圃隐集》(1533年)、《青丘永言》(1727年)和《宽谷集》(1895年)。
如今,当地居民积极传承与弘扬这一文化遗产。当地还保留着“阿里郎”民歌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以马铃薯淀粉为基础的饮食习惯体现出居民对寒冷山区气候的适应。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6°颁,1月最低气温可达-19.8°颁。
厄瓜多尔:那波-苏马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那波-苏马科(Napo Suma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厄瓜多尔亚马逊盆地核心地带,安第斯山脉与亚马逊平原在此交汇。公园展示自侏罗纪至今逾1.7亿年的地质活动。园中亮点包括壮观、成分罕见且还存在喷发可能的火山——苏马科火山,以及喀斯特地貌,通过分析其洞穴沉积物,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线索。这里不仅具有重要地质遗产,也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公园拥有6000多种植物,以及许多当地特有的珍稀动物。
当地社区秉持克奇瓦(Kichwa)人的minga与turkana理念,积极参与园区地质遗产保护。亚马逊克奇瓦人视“大地母亲”为价值体系核心,作为连接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文化的先祖智慧而代代相传。许多地质遗存只能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才能进入,以确保土地的合规使用,同时为当地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多个社区团体为地质公园的活动做出贡献:Pushak Runakunas导游致力于推动地质旅游和自然景观保护;Yachak Awakkuna组织专注于传统手工艺,如瓷器、天然颜料绘画、纤维艺术和用亚马逊服饰特色——种子和串珠(mullos)制作的人造珠宝;Mikusha Kawsari饮食团队强调亚马逊农业生态“查克拉”(Chakra)系统的重要性,展现其在食品生产和天然药物方面的作用,同时为传统亚马逊菜肴注入美味新意。
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火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通古拉瓦(Tungurahua)火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坐落于厄瓜多尔安第斯山脉,跨越4.17亿年的地质历史由火山喷发与冰川活动共同塑造而成。公园内峡谷深邃、河流清澈、冰瀑飞泻、岩壁高耸,矗立在中央的通古拉瓦活火山是火山学研究的基地。火山下方岩浆对地下水的加热作用,形成富含矿物的温泉,历来因其疗愈功效而备受珍视。地质公园拥有重要地震史,包括1797年与1949年的大地震曾重创瓜诺、佩利莱奥、帕塔特等城镇。1999-2016年间,山脚下的巴尼奥斯市遭遇多次火山爆发,其经历被视作抗灾典范,如今,该市多元经济蓬勃发展,探险旅游业成熟稳健。
地质公园横跨通古拉瓦与钦博拉索省的巴尼奥斯、帕塔特、佩利列奥、瓜诺、佩尼佩5个市政区。萨拉萨卡(Saladaca)和普鲁哈(笔耻谤耻丑á)原住民的传统体现了这里的丰富文化,他们通过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口述故事传承着民族身份认同。地质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可在多个可持续发展创新项目中可窥一二,当地居民梅迪纳经营的“火山之家”咖啡馆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咖啡馆作为“地球之友”倡议的一部分,采用以通古拉瓦为灵感的火山主题,向当地农民采购食材,烹制祖传菜肴,推广当地文化和美食。此外,当地居民还在拉斯卡拉斯(Las Caras)游客中心向游客提供教育游览、骑马、火山泥疗程等体验。这处于2006年火山爆发后发现的遗址,保留着石化的树根和基鲁亚库斯(Killuyakus)先民雕刻在岩石上的人像。
印度尼西亚:加布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加布棉(Kebume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存有地球地质历史的宝贵记录,揭示爪哇岛最古老的岩石记录。公园核心地之一卡朗桑邦(Karangsambung)是研究数千万年前洋壳与大陆边缘岩石的天然实验室。这些岩石印证板块构造理论,展示了古海洋地壳如何被推升至陆地。地质公园不仅保留古海洋与史前生态系统的化石,还有迷人的洞穴和地下河流景观。
地质公园在环境保护、提升公众意识、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位于若戈西莫(Jogosimo)、坦巴克穆廖(Tambak Mulyo)、伦布普尔沃(Lembu Purwo)海滩的海龟保护站,致力于将原本易遭盗猎的海龟蛋迁至安全区域孵化。香兰叶是当地文化遗产的一大核心元素,香兰编织手艺亦代代相传,至今仍是一项重要经济活动。沃诺雷佐(Wonorejo)村的Jiemat地质公园项目向学童传授这一地方智慧,教会他们如何处理香兰叶,并编织包袋、凉鞋等物品,确保这一传统继续作为社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格伦根(Grenggeng)村的创新“加布棉青年论坛”则为香兰工匠提供支持,通过数字营销培训连接传统技艺和现代受众。加布棉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底蕴深植爪哇传统、手工艺与饮食文化中,这些元素反映出该地区独有的地方特性。地质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宗教实践、定居模式和农作方法中。从巨石时代到印度-佛教和伊斯兰时代,地下水的存在和河流的不断临近等地质因素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文化发展。
印度尼西亚:默拉图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默拉图斯(Meratu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记录了自侏罗纪时期(距今2.01亿-1.45亿年前)开始的复杂地壳构造演化,拥有印尼最古老的蛇绿岩系列,含大量钻石矿藏。动力地质活动塑造了当地地貌,也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蝴蝶兰、斑被兰等多种兰花。曾经濒临灭绝的长鼻猴,现已成为南加里曼丹省的吉祥物。地质公园在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助力长鼻猴种群数量逐步回升。
地质公园是班查尔(Banjar)部落和达雅克(Dayak)部落的家园,这2大主要土着族群至今仍维持独特传统。在洛班坦(Lok Baintan)水上市场,人们乘坐名为Jukung的小船进行交易;达雅克默拉图斯部落则采用一种名为 Balanting Paring的竹筏运输方式。萨西朗安(Sasirangan)布是班查尔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其历史可追溯至1335年,每个图案和颜色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园内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默拉图斯大型文化嘉年华、默拉图斯地质公园长跑、水上集市节等,生动展现该地区丰厚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穆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意大利穆尔杰(Murge)高原的穆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MurGEopark),让人们得以一窥地球地质构造的历史。该地区保存了亚得里亚板块一片稀有而稳定的部分。古老的亚得里亚大陆板块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经过数百万年的构造作用而形成。地质公园景观以天坑、洞穴和宽大水蚀沟为标志。这里出土了2项重要古生物发现:一具由数千年洞穴矿物沉积包裹的完整尼安德特人遗骸,以及一处有约2.5万个脚印的全球罕见恐龙足迹遗址。
丰富的自然地质资源与当地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传统石砌羊圈、干石墙、古农舍和移牧路线,皆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正如一位居民所说:“这里的居民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受山野与乡村的紧密连接所影响。”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增强地方自豪感,穆尔地质公园发起多项计划,其中“穆尔杰篮子”旨在支持当地合作社,生产高品质、生态可持续的产物。科拉蒂娜橄榄、布拉塔奶酪、佩科里诺奶酪和杏鲍菇等产物融合这片土地的独特风味与地质特征,诉说穆尔杰高原的故事。
尽管曾一度面临人口流失,穆尔地质公园的建立重新唤起了社区的地方自豪感和希望。居民因他们与亚得里亚板块这片“几近失落的大陆”的地质历史之间的联系,而拥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一过去与未来的联系不仅具科学意义,也成为文化与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
挪威:峡湾海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峡湾海岸(Fjord Coas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挪威西部,雄伟的松恩峡湾与汹涌的北海相接之处,岛屿、峡湾、飞瀑和斯堪的纳维亚最低冰川共同构成一幅壮丽景观。地质公园坐落着形成于4.25-3.95亿年前的古老喀里多尼亚山脉,保存了海洋地壳遗迹和火山复合体等特殊地质构造。全球少有地方能在如此有限的区域内提供更好的巨型山脉兴衰研究条件。在更近的地质历史中,数百万年的冰期逐渐塑造了当地地貌,最近的一次冰期大约在1万年前结束。
该地区的地质历史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为早期人类沿岸定居创造了条件。当冰川仍覆盖内陆之时,丰富的渔场吸引着人们来到海岸。他们迅速发展出一套可持续的管理方式,以维系这片独特的沿海石楠荒原。如今,地质公园通过一项由志愿者主导的倡议,将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居民凝聚在一起,重振已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北欧牧羊传统,并恢复了控制性焚烧石楠的传统做法。这一传统牧羊方式在维持石楠林生态,抑制高大灌木蔓延,以及为鸟类、昆虫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空间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年轻一代牧羊人正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控制的围栏技术,引导羊群移动,这不仅加强了土地管理,也传承了古老的放牧智慧。
韩国:丹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丹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白头大干山脉沿线,展现出丰富的地质多样性。园区包含19亿年前的花岗片麻岩中的褶皱与逆冲断层带,以及石灰岩、石英岩、砂岩地层,记录了该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丹阳亦因其史前文化遗迹而闻名,是研究石器时代的重要基地。公园内200余座石灰岩洞穴中,有许多曾为人类居所。这里丰富的考古发现对我们了解东亚早期人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丹阳救仁寺博物馆收藏的古老佛教手稿,反映了该地区悠久的宗教历史,及其与韩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紧密联系。
今天的丹阳地质公园通过登山、观光、滑翔伞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游客可在韩国最大的滑翔伞场地俯瞰地质公园的壮丽地貌,搭乘游船沿南汉江巡游,或登临满天下观景台远眺望全景。该地区还盛产多种特色大蒜,生长于石灰岩台地,已成为人气伴手礼。地质公园的一大特色是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每年,公园都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活动,包括重点地质遗迹周边的环境清洁。
韩国:庆北东海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庆北东海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庆尚北道东南部,拥有丰富的地质遗产,包括德邱谷的古老花岗岩与温泉。壮观的圣留窟石灰岩洞穴长达870米,遍布钟乳石,为研究古海平面与古海洋生态提供重要依据。阳南柱状节理群是最着名、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这些奇特的岩石构造由火山岩浆冷却收缩后形成,呈扇形或放射状贴伏于地面分布,已成为公园地方自豪感的象征。庆州面包师李昶运还用当地食材制作出“阳南柱状节理面包”,将地质遗产与社区生活联系在一起。
该地区还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庆州作为曾经的新罗王国都城,是世界遗产“石窟庵和佛国寺”所在地。石窟庵中供奉着面海而坐的大型释迦牟尼雕像,石像乃白色花岗岩质地,被誉为东亚佛教艺术杰作。地质公园生态旅游活动多元,包括徒步、观光、环保徒步和“拾荒慢跑”——参与者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在一个近期项目中,小学生担任一日“公园巡护员”,在地质公园东海岸探险,同时完成实践任务,学习自然遗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沙特阿拉伯:北利雅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北利雅得(North Riyadh)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阿拉伯半岛中心的图瓦伊克(Tuwaiq)山麓,是一处集地质、生态、文化地标于一体的迷人景观。“桌子山”(Tabletop Mountains)是地质公园地貌遗产的核心,以平顶山峰和陡峭断崖为特色。侏罗-白垩纪地层为沙特重要的石油资源提供地质基础,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园区的欧拜萨兰谷(Wadi Obaitharan)是一处草木繁茂的保护区,承担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功能,并坐拥群山环绕的景色。山谷还保存有远古珊瑚礁系统,是重要的科教场所。
地质公园中心的塔迪克(Thadiq)村历史可追溯至370多年前的部落时期,这里的绿洲景观诠释了人与自然环境的深层联系。地质公园大力支持本地社区与可持续发展,甘拉(Ghamra)村向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转型便是社区驱动计划的成功案例:游客可在此参与种类丰富的活动,包括徒步、观星,以及篝火、民俗表演等传统项目。园区内多项地方倡议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并展示当地着名的好客之道,成为游客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的独特桥梁。通过“地球产物”计划,公园还推广可持续农业,推广枣椰、蜂蜜等当地产物,提升农户的市场曝光度。
沙特阿拉伯:萨尔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萨尔玛(Salm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沙特心脏地带,展示了一段罕见而引人入胜的古老地球史。园区内的火山岩和岩浆岩可追溯至7.4亿年前,为研究地球深部构造过程提供了宝贵档案。阿胡泰玛火山口(Al-Hutaymah Crater)是地质公园一大亮点,游客可以在这里见证数千年火山爆发与侵蚀形成的壮观地貌。地质公园亦养育着多样的沙漠动植物,包括濒危努比亚羱羊和阿拉伯剑羚,它们对干旱环境有着独特的适应能力。
萨尔玛亦是沙特重要文化遗产地,包括朝觐古道祖拜达之路(Darb Zubaydah),连接伊拉克中部古城库法与沙特阿拉伯的宗教圣地麦加。沿路分布众多水井、水池与着名的法伊德绿洲(Faid Oasis),后者因其纯净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而成为朝圣者的重要驿站。古堡及其45口水井是该地区历史的永恒象征。另一重要景点是“沙漠风筝”所在地塔巴(Tabah)遗产村。“沙漠风筝”是一种用于捕捉野生动物的石质建筑,揭示了古老狩猎活动和早期聚落的痕迹。当地社区和学生通过持续的教育活动计划,充分参与到地质公园项目中来。斋月期间的开斋聚餐、追溯古代朝圣之路的“祖拜达之路步行”及“塔巴古道”(游客可在此探索该地区最古老城镇之一保存完好的考古遗址)等活动,培养了人们的团结意识,提高了人们对该地区文化遗产的认识。
西班牙:破碎海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破碎海岸(Costa Quebrad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西班牙北部崎岖的坎塔布里亚海岸,为探索塑造地貌的自然力量提供了绝佳场所。过去1.2亿年间,板块运动将海底地层推升成高地,风雨雕琢出今日海岸线景观。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受古代海洋和河流叁角洲中的古老沉积岩层影响。如今,游客可以沿着裸露的海崖和沙滩漫步,感受海岸线不断变化的故事。
地质公园拥有鲜活的文化遗产,居民主导的项目彰显传统与历史。土生土长的帕切科(Susana Pacheco)领导的项目向游客介绍干石墙建筑艺术。在她的导览徒步中,游客穿行于古老葡萄园的乡间小径,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地质特征、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她解释道:“这片有着奇特构造的乡野美景独具一格,壮阔的坎塔布连海塑造了陡峭的悬崖和丰富的农业史。”葡萄酒酿造是该地区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最近,当地酿酒师发起一项研究,致力于识别、复育在当地社会和农业历史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本土葡萄品种,帮助守护葡萄酒的独特风味和遗产。
英国:阿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阿伦(Arra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苏格兰西南沿海,这片陆地与海洋记录了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其壮丽景观展现出板块碰撞、南半球大陆漂移、大西洋裂解与冰川雕塑阿尔卑斯山体的过程。古老的自然作用痕迹仍可见于断崖、平滑的海滩和崎岖地貌中。岛上的生态系统孕育了阿伦白面子树等物种。它是世界上最稀有、最濒危的树种之一,自上一次冰川后退后便在岛上生存。超过156种鸟类和1000多种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使阿兰岛成为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阿伦人对土地和传统怀有深厚感情。岛上每个村庄各具风貌,因强烈的社区意识团结在一起。人民与土地的联系凸显在岛屿气候行动中:超过260公顷的高地泥炭沼泽得以修复,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作。泥炭地储碳能力比森林还高,并对防洪、水质管理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阿伦岛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居民致力于复兴不再用于日常交谈的盖尔语,在一些核心地点,带有盖尔文字的双语解说牌标注出本土植物的名称。岛上的文化传统通过各种活动得以传颂,如创办于1830年的阿伦农展、布罗迪克(Brodick)高地运动会、阿伦民谣节等。
越南:谅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谅山(Lang S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越南北部崎岖的石灰岩山地中,诉说着海洋变迁、火山喷发与生态系统演化的恢弘故事。此地犹如自然档案,保留了生命跨越时代演化的珍贵记录。最古老的岩层留有远古海床的物证,当中保存着叁叶虫(类似大型潮虫的海洋生物)与笔石(早期群居海洋动物)化石。随着海水退去,页岩、砂岩、石灰岩层沉积,火山地貌浮现。园区的一处重要地质遗址是那阳盆地,这处天然洼地揭示了约4000 -2000万年前东南亚环境的面貌。所发现的化石展现了一个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的热带生态系统,并为研究哺乳动物如何在大陆之间迁徙提供了重要线索。独特的地质条件也塑造了当地农业的特征。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为番荔枝、八角等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山石灰岩山丘由古代海洋沉积物形成,可见越南早期人类居住的遗迹,包括石器、陶器、墓葬遗址,为探索史前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口。
地质公园亦是多个民族的共同家园,生活于此的京族、侬族、岱依族、瑶族保留着各自的语言、传统技艺与文化习俗。当地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母神崇拜信仰“母道”。这一信仰融合音乐、舞蹈、故事讲述以敬奉主宰天、地、山、水的诸神。谅山丰富的文化传统至今依然生动体现在节庆、复杂服饰与民间艺术中,如被誉为仙女吟唱的“天曲”,和用葫芦制作的弦琴“天琴”。母道与天曲均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实践代代相传,成为凝聚地方认同的核心。
更多内容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拥有194个会员国,致力于引领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和信息领域的多边合作,以此促进和平与安全。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同时在全球5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员共2300余人。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2000多处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创意城市、学习型城市、包容和可持续城市网络,以及1.3万余所联系学校、大学教席、培训和研究中心。现任总干事为奥德蕾·阿祖莱。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5年)
更多信息:www.unesco.org/zh
媒体联系人

电话:+33 1 45 68 07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