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研讨会强调影响评估作为遗产保护工具的重要性

2025年3月27-28日,北京&苍产蝉辫;— 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的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法律框架”国际会议在中央民族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香港古物与古迹办事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期待本次会议能够聚焦各国和地区应对这些挑战的办法,提出新的解决思路”。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封闭的课题,而是开放的、共同的责任。通过搭建跨国、跨学科的合作平台,强化法律保护的意识,本次会议将为文化遗产领域法律保护的跨国协作机制提供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文化遗产法领域的成果,认为本次会议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邵甬教授分享了世界遗产保护培训与研究的丰富经验。
开幕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项目主管李泓女士做了题为“世界遗产影响评估概要:从国际文件到本土实践”的主旨报告。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域外文化遗产影响评估的法制经验”、“遗产影响评估的实践探索”,以及“遗产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构建的关键问题”叁大议题做了演讲,并在随后的问答和讨论环节开展了深入的交流,话题包括在遗产影响评估法律框架的建设过程中各国和地区遇到的相似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将遗产影响评估纳入日常的遗产保护和管理实践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云霞在会议总结中归纳了与会专家形成的几点基本共识:遗产影响评估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工具,推动遗产影响评估制度纳入国家法律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预防性措施,遗产影响评估应当覆盖整个遗产保护工作过程,纳入更加广泛的价值考量,将提高公众意识摆在优先位置,保障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参与,平衡各方利益。然而,目前这项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遗产形态和价值的复杂性为法律制度构建增加了难度。各国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法律和管理体系,以及遗产保护实践情况有较大差异,需要各自依据本地的情况来构建遗产影响评估法律制度。会议达成共识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具有较高适应能力、符合本土情况的遗产影响评估政策,来从整体上协调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