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homepage_tsunami_02

故事

教科文组织建设全球海啸抗御能力:早期预警系统发展20年

2004年印度洋海啸波及15个国家,夺去超过22.7万人的生命,对全球敲响警钟。过去20年来,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致力于深入了解海啸,帮助沿海社区做好准备,并在海啸发生时迅速发出警报。

2004年12月26日,一场9.1级的地震在苏门答腊引发了史上最致命的海啸。这场灾难席卷15个国家,导致超过22.7万人丧生,另有150多万人流离失所。

海啸带来的教训深刻而严峻。巨浪在几分钟内袭来,大多毫无预警,而且波及整个印度洋盆地。印度的马亨德兰(Padmavathi Mahendran)女士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整个村庄都被淹没,只剩下一片泥泞。”

为应对这一危机,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迅速采取行动,基于其1965年建立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的经验,启动了全球预警与减灾系统的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类似灾难再次发生的风险。

2004年海啸20年后:我们取得了什么进展?

如今,那场震惊世界的海啸过去20年后,“全球海啸预警系统”已覆盖了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以及东北大西洋地区。一旦监测到海平面出现显着异常,该系统即可迅速、准确地向沿海社区发出警报,从而缩短响应时间,挽救全球范围内的生命。

然而,仅仅发出警报还远远不够。社区还需要掌握在海啸来临时应采取的具体行动。为此,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推出“为海啸做好准备”认可计划。该计划通过12项指标评估社区的海啸防备水平,例如海啸灾害地图绘制水平和是否定期进行疏散演练等。截至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社区获得“为海啸做好准备”认证。

教科文组织抗御海啸科负责人阿里亚加(Bernardo Aliaga)表示:“我们的重点不仅是提供警报,还要通过实时监测、社区教育和沿海防御强化,制定一套全面的防备战略。如今,我们能在几分钟内确认即将发生的海啸,社区也已配备应对工具。这一进展挽救了无数生命。”

Tsunami response
Tsunami safe zone
Tsunami

作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一部分,教科文组织为更好地防御和理解海洋灾害而设定了宏大新目标:到2030年实现100%的高风险社区达到“为海啸做好准备”标准,同时完成全球海床100%的测绘。这项研究将与尖端工具的部署并行,例如深海海啸评估与报告系统(顿础搁罢)浮标,该工具可以实时跟踪海啸波,并帮助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警报。

印度洋海啸20周年之际,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海啸预警系统及“为海啸做好准备”计划强调目前取得的进展,以及构建具备海啸防御能力世界所需的持续努力。正如2004年海啸幸存者纳吉斯(Syarifah Nargis)女士所言:“灾难随时可能发生。保持警惕,了解周围环境,认识潜在危险,识别大自然的警示信号,并熟悉通往安全地点的疏散路线。一定要保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