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融合·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学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研讨会
2024年1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合作,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学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承办,并得到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支持。19位来自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本次研讨会上与88名现场参会人员共同探讨学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议题,通过主旨报告、专题研讨、现场互动等多个环节,充分交流了学校健康教育领域的前沿理念和实践经验。本次研讨会全程开展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约4.3万。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葛思颖女士、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卫生健康处一级调研员樊泽民副处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在讲话中,他们强调了探索加强学校健康治理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策略的必要性,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全国健康学校的建设提供指导。
夏泽翰教授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包容性和变革性教育改革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他强调,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长期健康挑战,并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全面切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
葛思颖副秘书长强调,帮助学生在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成长,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和技能,是发展公平优质教育的基础。中国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将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放在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位置,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国际合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愿为各方参与卫生健康教育国际协同研究、经验分享和能力建设合作提供积极支持。
樊泽民副处长从“总体规划”、“实施推进”和“未来策略”叁个方面介绍了全国学校卫生工作,指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既有“教育属性”也有“卫生属性”,教育属性优先。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叫响“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的理念,培养“身心健康、自食其力、有情有义”的人。他讨论了在近视防控、心理健康教育、食品安全管理、疾病预防和急救教育等关键领域取得的显着成就,并概述了未来策略。
乔杰院士强调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对他们成年后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她指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状态呈现新的特征,例如在全球身高发育速度位居前列,但近视人数也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仍面临多重营养负担:一方面肥胖流行水平迅速攀升;另一方面消瘦、营养素缺乏的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脊柱健康问题和安全意识缺乏等也开始凸显,这些健康挑战的出现给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塑造品格、发展能力的主要场所,还是实施学生健康全面覆盖,缩小健康差异,实践健康理念的前沿阵地。
在主旨报告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赵天赒女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和福祉教育战略,以及支持性政策和教师能力提升对健康和福祉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教育实现健康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面方法。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宋逸所长发表了题为“匹配行动与需求:应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变化的策略研究”的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健康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策略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主持人马迎华教授解析了“健康促进学校(HPS)全球标准框架下的中国方案”。在报告中,马教授详细介绍了HPS全球标准框架、我国健康学校建设的背景与目标任务,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学校建设方案。
研讨会包括叁场专题研讨。专题研讨1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联合主持人、首都医科大学胡翼飞教授主持,聚焦学校健康治理和健康教育课程。专题研讨2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首席传媒官、中国传媒大学宋素丽教授主持,讨论提升社会情感支持的教育体系。专题研讨3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赫忠慧教授主持,探讨动员和融合多元力量,促进跨部门合作。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董彬副所长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主持人马迎华教授全面总结了会议成果,&苍产蝉辫;并对未来工作提出期望。强调各方以此研讨会为契机,将会议精神和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学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学校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为中国学校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它代表了将健康教育整合到学校教学、课程和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一步。这对于促进学校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提高国家层面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实现2030年的全球健康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