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伊莎贝尔:危地马拉土着社区女性受教育权保障案例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15岁就结婚了,因此我没能完成学业。可我继续在本地教育中心学习,”伊莎贝尔·阿拉塞利·佐伊·佐克(Isabel Aracely Tzoy Tzoc)说。
危地马拉大多数女性像伊莎贝尔一样,不能完成学业,甚至完全没有上学机会。贫穷、交通闭塞、早婚早孕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等诸多障碍限制了她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托托尼卡潘省圣玛丽亚奇基穆拉市,初中年龄段(13-16岁)女孩的就学率刚过18%,而到16-18岁年龄段,比例则锐减至1.36%。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女孩和妇女的边缘化程度最为严重,她们需要步行一小时才能到达学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拉拉中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心成立于201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拉拉女童受教育权基金提供支持,为女童和妇女提供信息,帮助她们以灵活的方式接受教育、并为她们提供参加各类有关个人发展的讲习班的机会。今年27岁的伊莎贝尔就受益于中心的各项教育计划。
婚后不久,伊莎贝尔便成为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在身体和心理上忍受着丈夫的暴虐。她10岁的儿子克里斯蒂鲍尔在学前阶段就表现出和父亲一样的暴力行为。伊莎贝尔在23岁时设法结束了她的婚姻,并开始接受继续教育。
去年,伊莎贝尔通过“信仰与喜悦教育中心”了解到了圣玛丽亚奇基穆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拉拉中心(“信仰与喜悦教育中心”为其合作伙伴)。
在参加中心组织的健康和福利项目等活动之后,伊莎贝尔感觉自己重获了自尊。“尽管开口谈论性别暴力不是件易事,但讲习班帮助我渡过了这一难关。可以这么说,暴力已经远离我的生活。生活里没有暴力,我的生命才有价值,我现在有不断学习下去的动力。”
伊莎贝尔目前正在国家无线语音教育研究所学习初中课程,该研究所是马拉拉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伊莎贝尔计划在完成中学学业后成为一名医生,以确保能给儿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为危地马拉项目的一部分,圣玛丽亚奇基穆拉中心是教科文组织在该国设立的2个马拉拉中心之一。危地马拉项目旨在根据当地社会环境和女生需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地方教育模式。这些中心提供的教育项目融入土着文化、以土着语言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科文组织与以下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该项目:危地马拉国家扫盲委员会(颁翱狈础贵尝础)、教育部、国家无线语音教育研究所(滨骋贰搁),“信仰与喜悦教育中心”,各地方政府亦为项目提供了支持。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