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启动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鲍狈贰厂颁翱)与世界气象组织(奥惭翱)正式启动“国际冰川保护年”,标志着全球保护冰川的努力迈出了重要一步。冰川为超过20亿人提供淡水资源,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全球性协调行动旨在强调冰川的重要作用,并应对冰川加速消融带来的紧迫挑战。
Kamchatka glaciers

巴黎,2025年1月21日

全球约70%的淡水资源储存在冰川和冰盖中,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的破坏,这些冰体正在迅速消退。保护这些关键资源对于环境可持续性、经济稳定以及维护文化和生计至关重要。

联合国大会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雪和冰在气候系统与水循环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并应对冰川快速消融带来的深远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鲍狈贰厂颁翱)和世界气象组织(奥惭翱)是协调这一国际行动的主要机构,得到了75个国际组织和35个国家的支持。奥惭翱于1月21日在日内瓦总部举办了启动仪式,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3月20日至21日在巴黎总部举办首个“世界冰川日”庆祝活动。届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发布以冰川为主题的《世界水发展报告》,提供对于冰川消失的最新数据以及为保护冰川所采取的措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表示:“冰川保护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这些古老的冰体不仅仅是冻结的水——它们是地球气候历史的守护者,是数十亿人的生命之源,也是许多文化的神圣之地。它们的快速消失提醒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斯特·绍洛(Celeste Saulo)指出:“WMO最近确认,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并多次发出对于气候状况的‘红色警报’,包括冰川消退。2023年,冰川经历了过去50年有记录以来最大的质量损失。这是全球所有冰川地区连续第二年报告冰量减少。冰川融化威胁着数亿人的长期水安全。这一国际年必须成为唤醒世界的警钟。”

“国际冰川保护年”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 扩展全球冰川监测系统,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
  • 开发冰川相关灾害的预警系统
  • 促进依赖冰川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
  • 保护与冰川环境相关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 鼓励青年参与冰川保护与气候行动

“世界的水塔”
冰川为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提供淡水资源。随着冰川消退,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水质正在发生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以及农业和水电等行业产生影响。短期内,这将导致山体滑坡、雪崩、洪水和干旱等灾害增加;长期来看,还将威胁数十亿人的水安全。

作为地球过去的“冰冻时间胶囊”,冰川为科学家提供了对于历史气候模式、大气成分甚至人类活动的宝贵数据,时间跨度可达数千年。冰川的消失还将导致在这些特殊环境中演化的独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特别是对原住民而言,冰川具有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意义,通常被视为神圣空间和神灵的居所。这些冰体的消失将意味着文化遗产和精神实践的核心场所不可逆转地消失,而这些场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将动员各国政府、科研机构、私营部门组织和民间社会,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实施有效的适应战略。只有通过协作行动和提高认识,才能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些至关重要的资源。

如需了解更多对于“国际冰川保护年”的信息以及如何参与相关倡议,请访问: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拥有194个会员国,致力于通过领导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和信息领域的多边合作,促进和平与安全。总部位于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拥有2300多名员工。该组织管理着2000多个世界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创意、学习、包容和可持续城市网络;以及13000多所联系学校、大学教席、培训和研究中心。现任总干事为奥德蕾·阿祖莱。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5年。
更多信息:

对于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对于地球大气状态与行为、其与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天气与气候以及水资源分布的权威机构。奥惭翱为其193个会员国和地区提供国际合作框架,认识到天气、气候和水循环无国界。

“到2030年,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所有国家,特别是最脆弱的国家,能够更好地抵御极端天气、气候、水和其他环境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通过最佳服务支持其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奥惭翱愿景。
更多信息:

媒体联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鲍狈贰厂颁翱)
弗朗索瓦·维博(Fran?ois WIBAUX)
电话:+33 (0)1 45 68 07 46
邮箱:f.wibaux@unesco.org

世界气象组织(奥惭翱)
布丽吉特·佩兰(Brigitte PERRIN)
邮箱:media@wmo.int